外汇资讯|深究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2-03-07 12:14:31|来源:fxdiv外汇汇率查询网

 近年来,有关通货膨胀的讨论不绝于耳,但普通消费者、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订者对通胀的认知和判断却因各自的体验大相径庭。

关于通胀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结论。

在现在的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通胀的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推动理论、成本推动理论、货币数量理论、结构性理论、输入性理论和预期理论。

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梳理。

通胀是怎么产生的 | 金融小百科

 

△ 需求推动理论

需求推动理论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和其衍生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核心变量是总需求变化。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海外部门的需求,都会引发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

当经济尚未发展到充分就业状态时,即总供给没有充分利用的时候,总需求的增加未必会导致价格上涨,而只能促进实际产出的扩张。

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总供给全部利用,产出达到最大化,这时需求的增加就会使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通货膨胀便开始显现。

当总需求大幅增加而超过总供给能力时,就会产生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展(包括真实需求因素和货币因素)都会引起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即凯恩斯所谓的“纯通货膨胀”。

总体来说就是供不应求,造成通货膨胀。

但是1970 年代“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学派遭到了广泛的质疑,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因此也不断进行修正,以符合滞胀时代的特征和变化。

△ 成本推动理论

在1970年代,西方国家显现出滞胀的新特征,用以往的通货膨胀分析理论无法解释这样的经济事实。

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抛弃了传统的需求分析框架,开始从供给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并最终形成了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变化,在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方面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造成产能下降,并最终带来通货膨胀。

第一,工资上涨。

由于工会的存在,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脱离了劳动供求关系显示出很强的向上刚性。由于集体议价工资往往高于市场决定的工资,使得工资上涨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上涨速度,厂商的生产成本因此大幅上升,其结果必然迫使厂商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形式,向消费者转嫁工资成本。如果成本难以转嫁,厂商就会降低产量,通过压缩供给的方式提高产品价格。而在物价普遍上涨后,工会又要求增加工资,再次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现象。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工资上涨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否则就不会出现工资上涨造成的通货膨胀。

第二,垄断利润推动。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市场供求的均衡来形成价格,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产量的控制来提高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为了赚取超额利润,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制定垄断价格,使得产品价格超越生产成本出现快速上涨。垄断企业不断地追求这种垄断利润,就会不断地提高产品价格,形成通货膨胀。

第三,原材料价格上涨。

由于能源、燃料等原材料本身属于稀缺的生产资料,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供给的变化很容易体现在价格上。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使这些商品受到金融投机的很大影响,传统的供求分析框架解释能力不断下降。多种冲击因素都可能使这些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石油、铁矿石和工业金属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企业为转嫁成本,不得不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得与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需求推动理论和成本推动理论被放在一起共同讨论,因为成本推动型需要需求不能下降,如果需求下降,成本推动过程会受阻。

△ 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名义价格。这一点和上述凯恩斯的需求推动理论存在本质差别。

货币数量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至今仍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并造就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这里说说1976年诺奖得主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认为价格是联系经济中名义与实际变量的纽带。经济主体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能够真实的影响需求和供给,而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造成名义收入和价格等发生变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需求稳定,货币供给变化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源头。

弗里德曼注重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假定最初供给增加使得利率下降,这会刺激产出和投资的增长,并带来需求扩张和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这又会进一步增加货币需求从而最终带来利率的上升。

因此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变化只是造成了实际利率的波动,并没有使实际利率的均值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波动的存在,从短期来看,实际利率还是会发生比较明显的波动。

△ 结构性理论

总量层面的需求推动和成本推动理论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复杂、动态、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是由于模型假设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如货币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出清的假设过于严格。

发展中经济体存在结构性刚性和许多分布稀疏的货币化部门,而且由于劳动力过剩,尤其在农业部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可能并不成立。

结构性通胀的思想在1960年代由部分发展经济学家提出,后面的学者逐渐丰富起来。

结构性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因为经济运行中不同经济部门的不协调、不一致而引发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包含3个关键性的假定前提。

首先,可以将经济简单的划分为可贸易的工业部门与不可贸易的服务业部门,两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次,两类部门的名义工资水平是趋同的。

最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非常普遍的价格与工资粘性。由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其它部门,而两部门的名义工资水平基本一致。这就使得整体经济的工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造成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和全体价格水平上涨,即通货膨胀的发生。

△ 输入性理论

输入性通货膨胀问题的本质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通货膨胀问题。这里重点讲一下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导。

凯恩斯派分析主要以一国国际收支变化尤其是贸易收支变化为切入点,认为国外需求的提高将扩大本国出口品的需求,从而提高劳动力需求和国内收入水平,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货币分析通过解释各国货币扩张的不同带来各国通货膨胀的不同,指出了各国通胀率的长期趋同以及短期差异的原因。在其价格水平变化率等于货币供给变化率的结论中,本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来源于货币创造或者贸易盈余。

货币分析认为在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下,如果一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大于其非储备的资本账户赤字,收支表的平衡则必须要求国际储备流动。国际储备的流入使得外国货币供给降低,带来国外价格下降,而若本国经济初始处于完全就业状态,则本国价格上升。

进口的快速发展带来货币被动投放,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增长带来增量资金需求,增量资金只能通过对银行信贷扩张而得到满足。这将迫使央行为应对进口支付需求而被动投放货币。

因此在外汇储备不足的背景下,对进口商品的支付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会使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出现下降,并导致本国的名义出现贬值。而本币的贬值会使国内的进口品价格上升,从而推升国内的价格水平并使通胀预期广泛存在。

△ 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修正发展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到现代的货币主义理论,从适应性预期的引入到理性预期概念与完全竞争假设的最后结合,理性预期学派构成了对凯恩斯经济政策理论的强大的冲击。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E.Lucas) 完善了理性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主要是根据上一期或者上几期的数据,以及过往预期的偏差来形成对未来数据变化的预期。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的信息来源不仅来自于过去,还包括当前所能获得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分析及决策,形成理性的预期。

理性预期的缺陷在于假设过于完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主体并非完全理性。关于这个理论就不进行展开描述了。

以上是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一些主流观点。经济学理论上的通货膨胀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研究的,具体到每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需要结合国内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汇率 | 美金汇率 | 人民币汇率 | 欧元汇率 | 澳元汇率 | 加币汇率 | 卢布汇率人民币 | 越南盾汇率对人民币 | 外汇牌价 | 美元指数 | 汇率换算器
版权所有 © 2013 外汇汇率查询网 www.fxdiv.com 蜀ICP备2022011134号-2